在资源学院有这样一个班级:全班27人,19人报考研究生,19人顺利拿到高校录取通知,其中有12人被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录取,6人留在本校继续深造,还有1人将远赴英国曼切斯特大学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班级升学率70.4%,这个班级就是资源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2015级1班。
高升学率并非一蹴而就,是班级每位同学4年期间,一砖一瓦的累积。
团结是班级的凝固剂
“刚一来到这个班级,就可以明显地感受到班级整体的凝聚力。”在大一的比较宽松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并没有像温水煮青蛙那样懒散迷茫,而是时刻牢记到大学提升自我的目的。从大一,班委就组织班级晚自习开展各类研讨会,一起英语早读,每个考试周到来之际组织班级答疑自习,一起探讨难题……整个过程没有强制要求,毕竟大学有别于高中,更自由也更需要自觉。刚开始来参加的同学确实很少,只有寥寥几人,大都是班委,但后面人数慢慢就多了起来,到后期,基本上每位同学都会来参加,每次人数都是在20人以上,这一坚持便是三年。
每次班级有团日活动、集体性比赛,没有催促,全班同学都会不约而同地赶到活动开展地加油助威。大家的感情都很亲密,班上没有升学计划的同学,在积极寻找工作岗位的同时会为班里的考研大军鼓舞士气,“明明考研跟他们没有关系,却天天在班群里发关于考研的励志文章,虽说都是心灵鸡汤,但那份心意让人十分感动。”
每个寝室总会有那么一个扮演“家长”的人,打理大家的生活;同学学习压力比较大的时候,班上会组织活动释放压力;空闲了会聚在一起吃个晚饭;周末会举行“奔跑吧,资环1501”运动健身;女生节里有全班男生制造的惊喜;团日活动中还有组织者的无限创意与全班的热情参与……
努力是每个人的垫脚石
女生寝室1006,5人成功考研。整个备考期间,室友见面的时间除了早上起床,便是晚上归寝,大家将这种状态调侃为“朝夕室友”。由于都在准备考研,生活中增添了更多的学习话题,也变得更加惺惺相惜。她们既是竞争对手,更是互助的战友。大家会相互鼓励、资料共享,学习进度也会相互打卡监督。早晨7点闹铃一响,谁第一个起床,便担任起将寝室所有人的叫醒重任,寝室卫生没有值日表,但大家都把搞卫生当作是紧张复习中的休闲调剂。
班上有两位同学成功。其中一位是必修课加权成绩和综合素质测评成绩双第一的杨安琪。课堂第一排永远可以看到她的身影,图书馆、夜晚的顶楼自习室是她呆得最多的地方,三年如一日的坚持,为了克服不善表达的缺点,挑战自己竞选班级学习委员、学院实践部副部长的行动是她能取得最后胜利的法器。另一位是曹舒蕾,院团委组织部部长、小班宣传委员、“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省级金奖获得者。从小父母严格的教育,让她即使身兼数职也会努力将每一件事做好,尤其是“创青春”项目来回数十次的修改答辩让她从方案小白变成了“应辩”能手。丰富的第二课堂生活没有让她忘记第一课堂的学习,注重学习效率、阶段性总结与复习、锻炼英语能力让她保持着名列前茅的成绩,最终脱颖而出。
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未来奋斗,整个考研期间大家都是“早出晚归”,中午在图书馆或教室休息一会儿,珍惜每分每秒提升专业素养与能力;情绪低迷时就看看身边还在奋斗的小伙伴,压力过大时“一个忍字,两个坚持”;专心备考的同时,积极搜索心仪院校信息并分类整理,再根据自己的实力与兴趣慎重填报,,确保最大几率考上心仪的院校。
这个班的同学不仅考研征途中很努力,他们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不断积累。4年间,班级共获得过“新生才艺大赛一等奖”、“校级阳光运动会三等奖”、“优秀支教三等奖”和两次“校级优秀团支部”等多项荣誉。九月,他们将奔向大江南北,但不管身处何方,在川农大的奋斗将是他们宝贵的青春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