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改革春风四十载 沧桑巨变铸辉煌

点击数:2018-09-03 09:57:59 来源: 宣传统战部

开栏的话:40年前,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征程。40年的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华夏大地的面貌,中国走上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康庄大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40年来,我校发展变化巨大,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办学成绩。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本网开设《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栏目,通过系列报道记录我校的发展变化,展示我校的办学成绩。

9月6-7日是2018级新生来校报到的日子,9200名莘莘学子带着喜悦兴奋的心情和对大学生活的憧憬与向往,将奔赴雅安、成都、都江堰三校区,正式开启人生新征程。

时钟拨回40年前,1978年3月10-12日,500余名青年学子意气风发走进我校前身四川农学院。乘着改革的春风,作为恢复高考后被录取的第一届大学生,被誉为“天之骄子”的他们从此蓄力拼搏、扬帆远航。

时过境迁。40年来,学子们的激情与梦想不变,而助力他们腾飞的母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这变化既是抓住时代机遇的结果,也是一代代川农人澎湃前行的收获。

从农学院到综合性大学

“坚冰已经打破,航船已经开通……新同学,欢迎你们来到四川农学院”……

这是40年前我校录取通知书里夹着的一份欢迎词。虽然当时全国高校录取率仅为4.8%,但也并不是每个考生都兴高采烈地接受这份录取通知书。有考生认为,“我上山下乡天天都是学农,现在好不容易考上大学还要学农?”

的确,从当年的招生专业来看,考上四川农学院学的就是农。查阅档案显示,当年有8个专业招生,总数540名,其中农学130名、果树70名、畜牧75名、兽医75名、土壤农化40名、农机30名、林学40名、茶叶30名,另有50名“社来社去”学员。这些专业设置也符合当时学校确立的“发挥农、林、牧等专业和科研的优势,为四化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农业科技人才”的奋斗方向。

但是,如今你还认为来川农就是学农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40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学校趁势而上,特别是抓住进入“211工程”建设,以及高校扩招等历史机遇,学科专业向近农、非农专业拓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2000年,学校本科专业达20余个,实际在校生达5427人,其中本科生4506人。2006年,学校有本科专业60个,在校本科生22539人。如今,学校有本科专业91个,涵盖农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医学、文学、教育学、法学、艺术学10大学科门类,传统农学类专业仅占20%左右,在校本科生3.8万余人,是一所以生物科技为特色,农业科技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和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不仅是外延数量扩张,更重要的是内涵质量提升。目前,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15项。一系列数字表明,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校办学质量也不断提升。

2016年,学校在第十次党代会上提出“要把提高质量与稳控规模、优化结构紧密结合,更加自觉地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也为我校下一阶段办学发展明确了方向。

从18勇士到全面开花

“我站在‘地狱’门口欢迎你们——18位勇士的到来!”这是时任校长杨凤在1981年研究生开学典礼上对全校18名研究生新生讲出的经典名言,既表明了攻读研究生的道路布满荆棘,充满挑战,也是对读研学生的激励和鼓舞。

从1978年开始,我校恢复了研究生招生,当年在动物营养、动物遗传育种、作物遗传育种3个专业招收研究生13人。

1984年,动物营养、动物遗传育种、作物遗传育种3个专业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博士生导师是杨凤教授、邱祥聘教授、颜济教授,1985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至此,我校建立起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不仅办学层次更完善,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也在逐步扩大。到1985年,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植物病理学、农业经济及管理、动物营养学、动物遗传育种学、草原科学、兽医药理及毒理学、兽医病理学、传染病学与预防兽医学、兽医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造林学等12个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1985年底,在校研究生达105人。

狠抓研究生教育质量一直都是学校的重要工作,也取得了亮眼的成绩。从1999年开始,教育部每年评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成为衡量一个学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我校2000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12年各有一篇博士论文入选,在四川省各高校及全国农业院校中位居前列。

2006年,我校首次招收硕士留学生。2016年,来自巴基斯坦的留学生Tanzeelur Rahman和Muhammad Naeem Khan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获得农学博士学位,成为我校首届毕业的博士留学生。目前,我校留学生教育的学位级别覆盖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层次,招生专业覆盖10个一级学科,40余个二级学科,留学生招生规模连年稳步增长。

进入“211工程”建设后,学校的学科发展驶入快车道。从2009年开始,学校自筹2亿余元持续实施双支计划,通过建立一套科学的制度,有效提升学科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有力推动了一批优势特色学科跻身一流行列。

如今,学校有在校研究生4500余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二级学科4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二级学科87个,专业学位授予类别8个,国家重点学科和重点培育学科4个,部省重点学科19个。从2015年起,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2个学科ESI排名持续稳定保持世界前1%。根据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综合计分,学校在全国农林高校、在川高校中分别位居第7、第4。2017年动物营养与饲养科学入选全国高等院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通过动态调整,首次实现学位授权点在三校区各培养单位的全面覆盖。新的学科布局,进一步突显我校的优势和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从扎根雅安到一校三区

40年前的雅安是一个小县城,交通不便。学校就坐落在雅安的周公山麓、青衣江畔。即使当时招收的学生都来自省内,但也要几经辗转才风尘仆仆来到学校。

“那时的学校处在一片灰蒙蒙的瓦房之中,没有什么楼房,最高的建筑就是3层的学生宿舍和农化楼(现在已是灾后重建的校医院),教职工宿舍和平村、八家村等都是平房。有一幢形状别致的两层办公室,当时学校的重要部门都在里面办公。”

“校园不算大,老校区不到300亩,但是濆江那边有老师的宿舍,有2000亩左右的农场,还有一座属于学校的山——老板山,在我们的眼界里,那就是很大,很大。”77级校友回忆了对校园的初步印象。

当他们于2016年110周年校庆回校时,不禁感叹:学校的变化太大了,这些变化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尤其是一校三区的布局,彰显了学校越来越强大的办学实力。

2001年,省政府将原四川省林业学校整体并入我校,同年4月,成立了四川农业大学都江堰分校。2009年,都江堰分校正式更名为都江堰校区。2010年11月,校区三个学院升级为正处级建制,标志着校区和学校管理体制终于一体化。如今,都江堰校区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占比逐年大幅提升,学科专业布局全面优化,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科研经费和成果大幅增长,校地校际合作更加广泛,社会认可度大幅提升,已经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一极。

2010年10月10日,成都校区启用暨开学典礼举行,首批4300余名师生顺利入住入学。截至2015年,共有10个学院、14个研究所(中心)落户成都校区,校区布局结构调整完成。与之配套,学校在离成都校区30分钟车程的崇州杞泉建设了2500亩现代化教学科研基地。成都校区的建成,突破原有师资队伍建设瓶颈,对人才吸引力显著增强,学校知名度进一步提升,为对外交流带来新契机。如今,成都校区已经成为学校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校科学研究的高端平台。

从恢复招生的四川农学院到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四川农业大学,40年来,学校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面对新的高等教育形势,新一代的川农人将继续拿出披荆斩棘的勇气和智慧,再创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