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邓钤文,法学院社会工作系2015级学生。2017-2018年度优秀学生标兵。获得国家奖学金、2018“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国家级铜奖、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省级金奖、第四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铜奖等20余项表彰奖励,目前已至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把握当下,勇于尝试
“只有真正的去做了,才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够做什么。”从大二开始,邓钤文成了寝室里起床最早,在寝室时间最少的人。她给自己制定了每门课程90分的目标,力求在每一次经历中要有所成长,同时在实践中努力用专业知识反馈社会。每个早起听读练习,每个凌晨复习记忆,正是对于每件小事都精益求精和耐心细致的态度才让邓钤文变得更加优秀。
其实一开始,邓钤文对于大学生活感到很迷茫,想要让自己的大学生活充实起来,想要让自己的大学生活过得更有意义,但却又不知从何处下手。“不能因为恐惧开始就不去尝试,只有开始做了,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能够做什么。”怀着这样的信念,邓钤文开始不断尝试,恰逢当年学校开办了第一届公益策划大赛,于是便怀着忐忑的心情报名了。当时邓钤文作为团队的答辩人,站在领奖台的那一刻是欣喜的,她知道学校提供的这个平台,这只是自己前进的第一步,外面的世界更精彩。于是,她和团队一起搜集各种公益类创新创业比赛信息,结合自身的兴趣和实践经历有选择地结合自身经历,参与比赛。
“创青春”国赛和青志赛省赛的消息让邓钤文兴奋而又压力重重,同时那段时间还在准备的一些事情,整个人处于一种极度紧张和压力的状态。邓钤文将压力转化为动力,每一天都将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而每一天都为自己成功完成任务表而感到满足。
每一次比赛,邓钤文都要将上万字、上百页的项目书反反复复看十多遍,每一个细节都要细细斟酌。在准备比赛期间,睡觉时脑子里都在构建项目框架图,反复梳理项目框架,常常在半梦半醒间突然浮现出一个点,然后又起身记下来。从四川农业大学公益策划大赛到“金拇指”大赛,再到后来的“挑战杯”、互联网+、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每一次的比赛邓钤文都全身心地投入,而每一个脚步也都是收获满满。
“这些经历让我实实在在体会到,机会不是等来的而是自己创造的”正是不断尝试的勇气和永不言弃的毅力,让邓钤文在一次次的比赛中收获奖励,更收获成长。
珍惜当下,砥砺前行
“人生没有假设,当下即是全部。”这是邓钤文所信奉的。我们有一种天生的惰性,总想着能够吃最少的苦,走最短的弯路,获得最大的收益。但是邓钤文却在最好的年纪选择了吃苦,选择了踏实走好每一步,把握好每一个“当下”。从大一到大三,邓钤文始终保持着踏实刻苦的学习态度。不仅学习书本专业知识,更注重实践积累。通过参加两项国家级社会工作服务示范项目,邓钤文对于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的理解得到了升华。大二时,邓钤文也因为专业实践与日常学习冲突而感到迷茫,因为时间没有妥善安排而出现成绩下滑。那段时间邓钤文开始重新去思考和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坚持晨起学英语、睡前阅读、坐第一排认真听讲、积极与老师互动,更重要的是勤于思考,结合自身经历思考专业知识。正是这样的学习状态,邓钤文从边缘人不断成长,最终收获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以及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的拟录取资格。
“学习并不是单纯地追求一个很高的成绩,而是为了帮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邓钤文在谈到学习态度时说道,“学习社会工作专业,也让我学会如何更好地做人,如何处理人与己、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邓钤文学会了认识自己的内心,去追求自己梦想;学会与他人同行,携手共进;学会以专业所学回馈社会,为社会做贡献。
除开自身的进取,善于合作也是邓钤文取得成功的重要方法。同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组成团队,一起参加各类比赛或活动,一起熬夜通宵做策划,一起奋斗,一路走来相互扶持。对她而言,这一路陪伴,才是支持她前行的最大力量。而其中,给她帮助最大的人莫过于她的导师胡家琪,从科研兴趣带领到比赛指导,从学业到生活,胡老师都给予了她很多的指导、关心和帮助。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氛围对一个人的成功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相互监督,共同学习,一起整理复习资料,相互抽记知识点,这些也成为邓钤文大学最美好的回忆。
感恩当下,传递爱心
大一初进校园,邓钤文就被社会工作专业深深吸引了,因为它助人自助,用生命影响生命的价值观,更是因为它对人与社会的关怀。用专业所学为社会做贡献,是当代大学生的职责与使命。于是在专业学习之余,她常常思考,如何让自己的专业知识发挥更多的价值。于是邓钤文利用课余时间前往贫困山区、偏远农村、灾害突发地为留守儿童、贫困家庭、受灾民众带去爱与温暖。从大二起,邓钤文的寒暑假都在各种社会服务中度过,去年寒假在芦山一直陪伴当地的老年人过完小年才回家。大学三年,近2个月驻村服务、300天专业社会服务、400个小时公益志愿服务,邓钤文用行动传达对社会的关怀与感恩。
大学的成长离不开身边每一个的引导和帮助,邓钤文真诚地说,“非常感谢学校、学院给我们提供的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成长的平台,也非常感谢导师的一路教导和指引,还有我的同学、队友的一路同行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