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着早餐店的第一屉包子,当时你心里在想什么?”
“不要放弃,要做好,要对得起自己白掉的头发。”
路可以慢慢走,但决不能停下来
将大学比做一场“马拉松”的李青松,其实并不是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高考过后,李青松通过补录来到川农,机缘巧合下进入了广告学专业进行学习。面对陌生的环境、连绵的阴雨、不感兴趣的课程,李青松一度产生了复读的想法。“国庆节打电话给妈妈大哭了一场。当时只想混日子,混过四年,再随便找一份工作。” 迷茫带来的散漫不仅折磨着李青松一人,当时整个班级都面临着这样的困境。大一的元旦节,班助王璐莹在班会上批评了大家的状态,几个小时的经验分享也骂醒了李青松。班会过后,他和班助聊了很久。“有一句话我到现在都记得,她说‘如果你不喜欢你的专业,你一定要学懂学明白了之后才有资格说喜不喜欢。’”彼时的李青松成绩在年级五十名开外。然而,带着这份和广告“较真”的心,他开始了“永不放弃”的追赶。
早上七点出门,有课就去上课,没课的时候便去图书馆或自习室。晚上十一点回宿舍,然后再学习大约一小时。这样的习惯,李青松一坚持便是三年。成长不会一蹴而就,到了大二,虽然成绩依旧平平,但李青松却已渐渐体会到了所学的乐趣。他开始尝试各种相关工作,并加入学院老师的工作室,负责微信公众号的运营,也跟着老师和师兄师姐们学习更多的专业技能。因为常做PPT,李青松也渐渐从中摸索出了经验,并开始尝试给校外部分企业做。在深入接触广告和传媒领域后,他有了读研的想法。
“因为当时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行,所以就想着先努力学习。”大三的暑假,李青松选择了留校。在十教的考研教室里,早上七点到晚上十一点,他感受着学习的充实,当然也品尝着前行的孤独。“认识的同学都回家了。那时候一天说的最多的话大概就是对着食堂阿姨说,我要吃什么菜。”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先后收获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四川省综A、四川省优秀大学毕业生、校级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干部等多项奖励和荣誉称号,并最终以学院第三名的成绩至电子科技大学攻读新闻传播专业。
敢于挑战,才能看见不一样的风景
因为赶制参赛作品,李青松和同伴们曾经做了桥头早餐店连续一周的首批顾客。冬日的清晨,街道上除了熬完夜往宿舍走的同学便再无他人。李青松和同伴们吃着早餐店的第一屉包子,心里有些凄凉,却也有着期待。
“那段时间其实大家都在熬夜。”回忆起那段时光,李青松感慨万千,“老师布置下来一个作业,第二天就要看初稿,而且恰好碰上学院奖,大家又要赶制参赛作品。”那段时间,他白天上课,晚上去艺术楼做作品,一直到早上六点才往寝室走,回寝室休息一会儿又赶去上课。“头发就是那时候白了很多。”摸着自己头上不少的白发,李青松笑得有些苦涩。抱着对作品负责任的态度和对自己的高要求,对团队第一个作品感到不满意的他选择了再做一份,也因此见证了更多个艺术楼凌晨的灯火通明。“最长的纪录是九个通宵。为了把作品做好,大家都在咬牙坚持。”最终,团队的参赛作品《小奉献·大帮助》获得了第十五届学院奖春季赛银奖的好成绩,后来又陆续取得了第十六届学院奖秋季赛银奖,以及学院奖优秀奖4项、佳作奖4项。
“爱折腾”这一点,其实是李青松从大一开始便有的习惯。上影视广告这门课时,有的同学花几天就完成的作业,李青松和团队成员为了精益求精,花了足足两个月,投入了上千块钱。作业上交后,作品《鱼》受到了老师的高度评价,并被用于此后的教案中,成了供师弟师妹们学习的“范例”。对于社会实践,他常常为了弥补上一次社会实践的不足,又会紧接着去做下一个,前前后后完成了十余项,甚至在大一那年一口气做了四个社会实践,暑假只回家了两天。大三的暑假,为了自己心仪的项目,李青松亲自去说服一个又一个同伴组队,带领大家前往重庆调研。面对四十度的高温,上百家企业的拜访,为了达成自己心中理想的效果,他也从未想过退缩。“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们到比较偏远的一个区县去,坐了一早上的高铁,午饭也没有吃,就坐在公司楼下等着对方的消息,然后我中暑了。同伴跑了很远给我买了一瓶水,让我很感动。当时就想,一定要做好,不能辜负了大家和自己。”经过一周的努力,团队最后成功调研四十余家企业,完成了数万字的报告,团队也从全国近万支实践团队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由共青团中央学校部颁发的“全国优秀团队”荣誉称号和奖金4000元。同时他作为第一作者撰写的调研报告被团中央学校部《2017年“一带一路”小微企业调研数据白皮书》收录。李青松也先后连续三年被评为社会实践校级先进个人。
回首来路,收获太多,竟无法一一细数。如果要对当时的自己说些什么,大概便是:“你熬的夜都是值得的,最难熬的那段时间便是成就你自己的时候。”
作为川农广告人,如何定义自己?“永不放弃、爱折腾、执着。”这是李青松的答案。要想经历蜕变,一定要走一条风雨兼程的路。这也是李青松的答案。